Home 衛教新知 疾病衛教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醫觀(4)

上篇文章「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醫觀(3) 」我們介紹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西醫治療方式,有其局限及其副作用,而中醫常常是女性朋友的選擇方式。
中藥藥物治療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方法,是依照病人的病史及其體質,找出引起瘀症的原因,以標症為瘀症的活血化瘀治療法則為準則,再根據兼症及個人體質的不同,選方用藥。此外,還要依據月經週期女性荷爾蒙的變化,而調整處方用藥,例如在行經期加重舒肝、降氣、活血藥物緩解疼痛;在月經乾淨之時,因血海空虛,所以加重養陰補血之品補其虛損;在排卵期時,則加重舒肝溫腎之品增加受孕機率。
中醫把調節大腦皮質情緒的功能,歸為肝氣舒發;而子宮、卵巢的功能,則歸為沖任二脈及胞宮血海。肝氣調控子宮與卵巢之氣血分佈,而脾胃吸收食物的營養物質,及先天腎氣,則供養其血氣。以下介紹一般常見的病因及治療分型:
1.氣滯血瘀型:
此類患者平日心情多抑鬱,造成肝氣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所以產生血瘀的情形。患者於經前常感到腋下疼痛、乳房滿脹,或經期中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淨後疼痛自消。在臨床診療時,可見患者的舌頭顏色黯淡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治療法則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治療處方使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2.血瘀癥瘕型:
此類患者的部份經血不能正常排出體外而逆行,以致離經之血蓄積盆腔而成瘀血,血積日久又可成癥積。其症狀除了與氣滯血瘀型相似之外,還會出現性交疼痛,經前小腹疼痛加劇,其痛以刺痛為主。患者的月經量多、經色紫暗有血塊,舌紫暗、脈濇。治療法則以活血袪瘀、消癥散積為主,治療處方使用桂枝茯苓丸加三稜、莪朮、穿山甲等藥。
3.血瘀溼熱型:
若患者的生殖器宮常常反覆感染,或其平時常吃烤、炸、辣類的食物,都容易造成體內濕熱之氣停滯,流注衝任,阻滯氣血,濕熱與經血相搏,瘀血鬱而化熱。其症狀除了與氣滯血瘀型相似之外,還會出現平時小腹隱痛、白帶量多、色黃,經期提前、量多色紅、有血塊,口苦、咽乾、便乾、溲黃,舌紅有瘀斑、苔黃膩。其治療法則為活血化瘀、清利溼熱,治療處方使用菱莪消積湯加減。
4.氣虛血瘀型:
患者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時間長了,瘀血會不斷加重、影響脾氣的升降功能,導致脾氣不足,以致氣虛血瘀。若加上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脾虛及腎,或因瘀血凝結於下焦,腎鬱而氣機不暢,陽氣無以施化,將造成腎陽虛衰的結果。其症狀除了與血瘀癥瘕型相似之外,還會出現平時小腹墜脹,便溏乏力,經量多、色淡紫、有血塊。在臨床診療時,則可見患者的舌質淡胖、邊有齒痕樣瘀斑、苔薄或膩,脈細弱。其治療法則為活血化瘀、補益中氣,治療處方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若已有腎陽虛血瘀之症出現,則需溫陽填精、活血化瘀,治療處方用溫陽活血湯加減。
5.陰虛血瘀型:
此類型乃因瘀久化熱、耗傷腎陰,或血虛及陰,以致腎陰虧損。其症狀除了與血瘀癥瘕型相似之外,還可見到經行低熱、五心煩熱,頭暈耳鳴,月經先期、量多或少、色鮮紅,口乾溲黃。在臨床診療時,則可見患者的舌頭色紅少苔、邊有瘀點,脈細濇或細數。其治療法則為滋陰養血、活血袪瘀,治療處方以滋腎活血湯加減。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是採取「辨證論治」方式,因此,同樣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卻因每個人的體質證型及其病因不同,藥方亦有所不同,所以能使不同的病人都能夠得到適當的治療。已開刀治療的患者如果能配合服用中藥,也可以改善不適之症狀,因為許多中藥都可改變血液的黏稠程度和循環狀態,達到抑制疾病的功效。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表現症狀複雜,除了上述五種證型之外,常常可以見到多種證型的混合型,有時會造成處方用藥上相衝突,因此在治療上也相對地棘手。一般民眾切勿擅自服用中藥治療,否則若是用藥錯誤,反而會造成疾病惡化,最好諮詢您的中醫師,訂作您的個人處方用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