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疾病衛教

學習與焦慮共處

現代人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常感壓力難以調適、舒緩,進而讓人產生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然而,適當的負面情緒其實有助於我們的生存,因為它能保護我們遠離威脅(詳情請看「焦慮是一種病嗎?」),因此,如何去擁抱生物上合理的、人體能夠承受的負面情緒,才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重點。
社群媒體正在造成更多焦慮嗎?
在過去幾年中,全球抗焦慮藥的用量大為增加,和焦慮相關的產品也相當流行,許多人也開始重視心智健康的力量,其中,有個說法一直被談論到:「社群媒體或許正在造成更多焦慮」、「社群媒體會讓人紓解心情,但也可能造成社交焦慮」,例如:刷facebook的時候,看到別人的生活美妙又精彩,如果您是容易焦慮的人,在那種情況下或許會感到更加焦慮、孤立,可能讓焦慮症狀更加嚴重,然而,究竟是焦慮、寂寞的人更容易去滑手機?還是社群媒體造成焦慮的升高?這當中的結論其實尚未清楚。根據目前焦慮症的普遍性研究(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並沒有證據顯示焦慮症的發生率有所變化,因為這終究不是人們第一次覺得焦慮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然而,無論社群媒體是否正在造成更多焦慮,不可否認地是我們常常會被周遭各種外力所吸引(社群媒體、學業、房貸、工作⋯⋯),並直接任由這些外力去影響我們的身心,產生情緒,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情緒容易導致氣機的變動或損耗,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疾病,現代醫學也慢慢發現許多疾病與情緒有關,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癌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因此,學習把注意力收回自身,諦觀身心,與情緒做朋友,實為養生的重要原則。
學習與焦慮共處
目前全球被診斷患有焦慮症的人只有十分之一,多數經歷焦慮的人會傾向於靠自己撐過去,某些人會用藉由喝酒來放鬆,但酒精不論在短期或長期來說,都會讓焦慮惡化;運動則是解除焦慮、緩解緊繃情緒的好方法之一;另外,近幾年來流行的正念減壓(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更是備受推崇。其實,正念減壓是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研究佛教禪宗後,將其所學重新包裝來吸引普羅大眾的方式而已,其本質與佛經或中醫《黃帝內經》所強調的觀念是相同的,在這裡簡單介紹佛陀曾說過的「藏六如龜」小故事,以便於理解什麼是與情緒共處:某天,烏龜先生與狐狸先生在森林相遇,狐狸先生肚子很餓,心裡想著:「我今天要大吃一頓」,烏龜先生看著狐狸先生,心裡想著:「天啊!狐狸在這兒,我該逃嗎?但我的速度不快呀⋯⋯」,所以烏龜先生決定躲進龜殼中,狐狸先生只好在他周圍踱步,然而,烏龜先生始終不出來,所以狐狸先生便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次在人生中看到的狐狸,就是壓力、緊繃、焦慮、憂鬱、傷感、擔心等情緒,這時,我們應該效法烏龜先生,不要跟狐狸先生正面起衝突,而是不理會他,他自然而然會離您而去,這並不意味著您在逃避問題,而是觀察自己面對問題時的反應,情緒或感覺只是心智上的假象,您不需要去對抗或臣服在情緒之下,而是要學習與他們共處。現代研究發現,當我們想到過去或未來時,所謂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會開始活動,它會讓我們召喚回憶或設想未來,也會讓我們深思遺憾和恐懼,所以有憂鬱、焦慮的人,預設模式網絡會比較活躍。然而,心智是可以被鍛鍊的,有學者發現,正念禪修、冥想可以活躍背外側前額葉,並藉此調低預設模式網絡的活性,換句話說,容易憂鬱、焦慮的人,常常在回想過去或遙想未來的過程中,產生負面情緒,透過冥想、禪修的方式,將這些「吸引我們的外力」轉成「關注自己的內心」,學習去意識我們心智實際的狀況,進而跟情緒做朋友,便能讓心智更加堅強,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刻,都要諦觀身心,包括吃、喝、咀嚼、品嚐、行走、站立、坐下、甚至上廁所,進而慢慢訓練我們的心智,就像去健身房鍛鍊肌肉一樣,心智也可以透過冥想、靜坐而被鍛鍊地愈來愈健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