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疾病衛教

如何滿足身體的「渴」望?

日頭炎炎,滿頭大汗、口乾舌燥之際,來碗挫冰或是來杯手搖飲,常是我們生活中的小確幸。然而,有時候一陣冰涼下肚,口中只覺得黏膩,渴的感受卻似乎沒有得到太大的緩解,甚至越喝越渴。究竟我們喝下去的水分去了哪裡呢?要怎麼做才能聰明解渴呢?
口乾,還是口渴?
在中醫的理論中,口「渴」是口中乾燥且想喝水,口「乾」則是口中有乾燥的感覺但不一定有飲水的需求,兩者在臨床上有不同的意義,需做出區別。當我們飲水的渴望始終未能得到滿足時,代表身體水分供需之間失去平衡,也許是供應不足、流失太多,或是可用的水沒送到該到的地方。以西醫的角度而言,常見有口乾舌燥症狀的疾病,諸如糖尿病、自律神經失調、腎臟疾病、乾燥症及甲狀腺亢進等,須作進一步鑑別診斷。
水庫不是沒水,只是迷航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也就是說,有用的水分要能成功保留在體內,並且有效率地輸布到五臟六腑或是體表,均有賴臟腑之間緊密地合作。就像是自來水公司,從水源取水後,須經過一系列淨水程序,才能成為可用的清水,再經加壓站及輸配管線送至家家戶戶。若水源枯竭,淨水、加壓異常,或是管線阻滯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狀況,都可能讓水質混濁不清,或是滯留在途中,無法送達家戶。同樣的,我們補充了水分,就要讓它成功到達目的地。
聰明解渴這樣做
■溫開水 V.S. 手搖飲
要解渴,除了要補充水分,進來的水分還要能被蒸騰成津液往上送至口腔,才能達到解渴的效果。當喝了冰飲,我們脾胃的陽氣會被壓抑、耗損,胃中的水分因沒有足夠的能量送出,便滯留在腸胃道中。停滯的水擺久了,就會在身體中化熱,這些熱在體內便繼續耗損著津液,若是冰飲中還包含了甜膩的成分,便更加重了痰濕的堆積,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可知,當我們口渴時,喝一些常溫甚至有些溫熱的白開水,反而會更有效率地解渴,雖然犧牲了冰涼入口所得到的短暫欣快,卻能讓我們的脾胃陽氣得到保護,能享受更多的美食。
■辛辣會帶來清涼?
您有沒有曾經感到疑惑,為何在這麼炎熱的天氣,無論是東南亞國家,或是長江流域四大火爐之一的重慶,人們仍然大啖著麻辣鍋或是酸辣料理?麻辣在中醫四氣五味中屬於「辛熱」的性質,辛的特質能升能散,在濕熱的天氣中,人體不容易散熱,然而辛熱的料理可讓血管擴張,陽氣往外推送,不但能讓我們順利排汗解除濕熱,也能讓補充進來的水順利化成津液送到口腔。因此,適度的辛辣是夏季料理的好夥伴,無論是加了辛香料的咖哩,或是薑茶,都是很好的選擇!辛味的食材除了「辛溫」的薑、咖哩、辣椒,另外也有屬於「辛涼」的食材,例如薄荷、桑葉、菊花,適合長時間在室外工作、感受暑熱的族群。
■夏日的檸檬水特別甘甜?
中醫性味中的「酸」,具有生津、收斂的特質,因為大量流汗而耗損的陽氣,喝一些檸檬水、烏梅汁、洛神花茶等,能生津解渴並幫助我們收斂陽氣,減輕疲勞。
跟著體質走才是王道!
飲食是否適合我們,均須以體質為考量。若是體力消耗量大的族群,可更進一步使用補氣的參類,達到益氣生津的作用,需要注意地是,較平性的粉光參、參鬚是較佳的選擇,不可妄補屬於紅參類的高麗參。另外,若體質屬於格外陰虛或血虛,較滋潤的玉竹、麥冬是常用的藥材。總之,用正確的方式解渴才能真正享受夏日風情,若身體還有持續未能改善的狀態,及時請中醫師協助調理是最佳選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