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疾病衛教

淺談過動症和思覺失調症的關係

臨床工作幾年,在漸漸累積了小兒科和身心科病人的同時,當然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小朋友或青少年來找我。另外,歸屬於精神科一個大宗的思覺失調症的病人也日漸增多。一邊研讀國內外最新研究報告,再參酌古典中醫的論述,是我不斷自我學習的歷程。
一開始是偶然遇到幾個病人在20多歲時思覺失調症發病,然後仔細詢問家長,發現他們在小學、中學期間,曾服用常見的Retalin/Concerta (利他能/專思達)藥物來處理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接著類似的病人一個,兩個,三個,愈來愈多。其中有關聯嗎?
這下子,某些一直反對精神科西藥的社會團體就會很興奮,發出類似「被我們抓到把柄了!」的言論。
對不起,我不這麼想。
如果「看到A事件和B事件連續發生」就認定A和 B之間有「因果關係」,那麼我只能遺憾地說:「您缺乏科學思考的素養⋯⋯」。
各位,冷靜的想,如果A 和B 共同來自於一個叫做C的病因呢?有沒有可能?
有。怎麼證明?愈來愈先進的腦神經科學會證明給各位看。
比方說,近幾年刊登在Neuroscience.com 的研究報導(Brain Imaging Reveals ADHD as a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Disorders)就指出,在比較了137位青少年ADHD患者,和另外134位一般青少年之後,發現ADHD組可以依照神經認知功能的不同缺損,再分成三個組別,而這三組所牽涉的神經認知功能缺損性質或區域,都完全不同。
也許研究結果很坳口難理解,不過,就正因為各組的神經證據完全不同,所以推翻了之前學術界認為的,ADHD就是怎樣的大腦執行功能和獎賞(rewarding)功能缺損所引起。
愈多的研究做出來,就發現「案情愈來愈不單純」。
我們可不可以「假設」,學齡期出現的注意力不足或躁動難以控制,延伸到大腦許多認知功能的「不正常連結」,然後進入青少年尾聲和成年期早期這個階段時,容易因為壓力的刺激而併發更嚴重的「神經線路不正常連結」?
這些一連串都像是同一個狀態的「輕重緩急」不同,也就是所謂「疾病光譜」(spectrum)的概念。輕微的,在畢業後進入職場時,專注力不足、容易忘東忘西,無法勝任需要高度集中力的工作,但是一般自己喜愛的工作還算OK。嚴重的,就演變成思覺失調症的各種認知和知覺異常症狀。
中醫本來就看重兩個「核心價值」:「早期預防」和「整體的體質觀」。
與其爭吵某些藥物的「單一作用」是否會造成大腦其他區塊功能的副作用,不如從根本設想,這群孩子,到底是體質上,腦部機能上,有哪些問題可以在更早期的階段,就藉由中醫中藥或導引養生功法去做調整改進,於是能夠避免孩子雖安然度過了「學齡課業壓力期」,長大後卻掉進了「職場生涯適應困難」的泥沼中。
看似兩群不同的患者,站在兩座冰山上,其實放眼海平面下,根本是同一個大冰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