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中醫養生

中醫的飲食療法(上)

中醫師常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狠心地剝奪了我們享受美食的樂趣。究竟日常的飲食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呢?中醫的飲食也可以成為一種療法嗎?
與西方營養學大不同
■現代營養學的理論中,強調食物中營養成分與身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並透過膳食補充或控制各種營養素的攝入,來治療疾病。
■在中醫的理論中,藥有藥性,食物也有食性。食物能夠養生療疾,便是用其特有的性質和氣味,來矯正我們身體的體質偏向,以及驅除外來邪氣,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
營養素之外,更重要的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任何飲食、藥物下肚後,第一關就是透過脾胃陽氣進行吸收與運化,接著才能送至各處療養身體。老人家「虛不受補」,便是吃了補養身體的食材,卻因脾胃消受不了,或是運送養份的過程受到阻礙,身體為了努力消化與輸送,反而產生虛火。所以在選擇養生食材時,除了要了解食材本身的特質,考量自身體質更是首要任務。
■生物能量
每個食物都同時有「質量、能量」的特性,除了屬於質量的營養素(味),也有能轉化、運送物質的生物能量(氣)。中醫認為,天地的陰陽、精氣、質能,會轉化成食物的「氣與味」,氣味要進入人體需經過陽氣的轉化,也就是《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的:「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每個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有的氣厚一些,有的味厚一些。食物與藥物所具有的氣味特質,可決定他們在補氣、補血、溫通及清熱方面的功能。
食物是寒性還熱性,竟由體質決定?!
在華人的餐桌上,總是蘊含著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食物寒熱溫涼的絕妙搭配,默默地照顧著我們的健康。大家都知道,絲瓜、冬瓜、白菜是寒涼的,蔥、薑、蒜、辣椒是溫熱的,互相搭配不僅能提升美味,更能平衡性味。
西瓜到底寒不寒?
頭痛時喝咖啡來止痛或喝咖啡造成了頭痛?
食物有各自的屬性和味道,那您有沒有曾經感到困惑,為什麼一樣是夏日的大西瓜,大學生們嗑完一整盆西瓜剉冰,安然無恙;家中的爺爺奶奶只是喝了小半杯西瓜汁,卻腹脹腹瀉好幾天才能恢復呢?您我也一定還有相似的經驗,身旁的朋友們,有人喝咖啡會頭痛,有人頭痛喝了咖啡卻會緩解,同樣是咖啡,在不同人身上作用竟是完全相反的結果。
其實,麻辣鍋辛不辛辣、西瓜寒不寒,都是由個人體質反應出來的結果!對寒體質的人而言,每天一碗麻辣湯也不會上火;對熱體質的人而言,餐餐西瓜也不會腹瀉。因此,更精確一點來說,西瓜的寒性,是遇到偏寒體質的人時才會顯現出來。一個食物是寒是熱,應該由自己的身體來反應,而非完全由那個食物本身來決定。想了解什麼食物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話,要記得聽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