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1.30
中西醫共治憂鬱症(3):中西醫治療憂鬱症的差異和特點
中西醫治療憂鬱症的差異和特點
中西醫在看待精神疾病的共同點是雙方都很強調精神疾病產生的背後原因為何,是生理還是心理問題所致?因此,許多第一次到醫院看身心科的病人,西醫都會先抽血或做影像學檢查,確認病人是不是因為內外科問題才引發他的精神疾病。然而,中西醫的差異在於西醫認為精神疾病的發生是大腦某些區域的結構性或功能性連結出現了異常,而這與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例如:憂鬱狀態與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濃度不足有關,因此,他們研發的藥物主要用於調控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或是透過顱磁刺激術來活化或抑制相關的病變腦區,希望大腦的神經迴路能恢復正常。 中醫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則強調「形、精、氣、神」之間的互動,「形」就是外形,指型態結構,「精、氣」是人體中的質量與能量,而「神」就是指精神心理層次,以白話來說,形精氣屬於身,神屬於心,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身心互動的概念。由於身體精氣的變化會影響情志的運作,所以針灸和中藥的治療目的主要在調控人體精氣的變化,將原本紊亂的氣血恢復平衡後,精神情志便會隨之改善。從結構性的角度來說,由於精神情志的表現都發生在腦(中醫稱之為「神室」,屬於奇恆之腑),而腦部要能正常運作有賴於氣血的穩定供應,氣血是否能夠順利供應腦部,則仰賴五臟精氣的協同運作。換句話說,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精神藥物治療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西醫更加著眼於腦部本身來做處理,而中醫則不認為改變一兩個大腦因子就可以達成治療目標,相反地,「精神疾病是全身都出了毛病、身體氣血出現了偏差」才是中醫主要的臨床立基。
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現代醫學對於精神疾病病人的照護體系整合了西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的通力合作,內外兼顧,看似相當完整、無懈可擊,然而,仍有許多病友會愈吃藥愈退化、愈脫離社會,由此可見,精神疾病的問題不單單只是調控幾個神經傳遞物質或改變神經迴路那麼簡單而已,所以除了透過西藥改善大腦本身的問題外,若能結合中醫的照護,使人體精氣的分佈能均勻、順暢,使整體質能穩定,大腦也將更加健康,相信對於憂鬱症病人的照護能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