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疾病衛教

天氣轉變時總是容易感冒,中醫怎麼看?

前言
當天氣忽冷忽熱,或晝夜溫差大時,對於一些體質較虛弱、抵抗力較差的人們,病菌往往容易乘虛而入誘發感冒。每年的11月至隔年3月,更是流感頻傳的時期,除了咳嗽、打噴嚏、流鼻水或是喉嚨痛,更可能會有發燒、頭痛、全身痠痛和疲倦等擾人的症狀,也影響了患者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那中醫能不能治感冒呢?有些人會有「感冒看中醫好的比較慢」的迷思,其實若是在感冒初期立即就醫,經過中醫師的對症下藥與體質調理,患者通常三天左右就能痊癒,還可免去服用西藥感冒藥後的副作用。以下就為您介紹「中醫對感冒的認識與治療方式」:

中醫觀點看感冒:外邪、體質都重要
感冒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又稱為「傷風、冒風、冒寒」,是人體感受「外邪」(外來的致病原)侵犯所引起的疾病。如果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且症狀多相似,則稱為「時行感冒」(如:流感)。
外邪多從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皮毛開始入侵,這時護衛身體的「正氣」(也就是免疫力)開始與外邪對抗,就可能會出現發熱畏寒、頭痛、筋骨痠痛,之後隨著病情進展,會陸續出現呼吸道的各種症狀。
根據外邪不同的特性與人體的反應,可以將其分為六大類:「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都有可能造成感冒。有經驗的中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症狀及發病經過,來判別患者感染到的屬於哪一種外邪,再依照此外邪的特性,給予相對應祛邪的中藥。其中,又以被中醫稱為百病之長的「風邪」為主,並以「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最常見。
  • 「風寒感冒」:可能發燒,畏寒明顯、鼻塞、流清涕、白色稀痰、咳嗽、口不乾、喜熱飲,常伴隨頭痛、肩頸緊、身體疼痛。
    治以「辛溫解表」的藥方,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荊防敗毒散等加減治療。
  • 「風熱感冒」:發燒、頭痛、咽喉紅腫疼痛、鼻塞、流黃稠涕、黏稠黃痰、咳嗽、口很乾一直想喝水。
    治以「辛涼解表」的藥方,如:銀翹散、桑菊飲等加減治療
感冒的症狀,除了一部分是由於病菌所引發,另外,不同於現代醫學的是,中醫師還會考量到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即使在相同的環境、遇到相同的刺激因子,因為體質不太相同的關係,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概括來說,體質可粗略分成「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痰濕瘀滯」五類。
其中,「氣虛」體質的病人,可能是平時太勞累、睡眠不足或飲食不振,導致人體的「正氣」較弱,無法抗禦相對較強的「外邪」,所以往往在天氣轉變時因人體無法及時適應,容易出現反覆感冒的情形,正如中醫古書《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樣的人在感冒時也較容易有怕風、疲倦無力的情形,治療除了解表藥之外,在急性症狀緩解後,也需酌加補正氣的藥。由上可知,中醫看感冒,除了依證型的感冒之外,用藥時也要考慮到病人本身的體質狀況,才能避免反覆感冒或變化為其他病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