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衛教新知 醫療綜合資訊

【科普】關於作夢這檔子事~

東西方不大同
兩千年前西方對夢的認知幾乎一致認為「夢境是來自於神祇的訊息 - 凶兆、警告、指示」,從西元元年到十七世紀之間有無數的解夢手冊問世。
直到十九世紀末,脫離了諸神託夢的時代,科學家開始認為夢是腦部創造出來毫無意義的影像,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卡爾榮格)則認為夢是來自於潛意識的訊息,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或生活層面的徵兆,佛洛伊德著作的《夢的解析》便認為「我們心底最深的慾望經常以象徵物的方式出現在夢中,像是寶劍、樹枝、魚等都是陽具的象徵,代表性慾。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的蓬勃發展下,讓我們了解到夢與快速動眼期(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又稱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FWS))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夢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二十ㄧ世紀,科學家對夢有了更細微地認識,像是快速動眼期(REM sleep)並非作夢的唯一時機及必要條件,夢是一種生理現象,具有幫助記憶、學習、創造力、情緒調節的作用,以及發現所謂的清明夢(知道自己在做夢,甚至可操控夢境、設計夢的內容)。
總而言之,西方對於夢的認識從古至今主要集中在生理層面上,對病理方面的論述則涉及較少。

相對於西方,中國醫學在兩千年前對於夢則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像是《周禮》對夢進行了分類,認為夢有所謂的生理夢與病理夢(《周禮·春官·占夢》:「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而《黃帝內經》描述了夢的成因、機理,並且依據臟腑特點,論述關於夢症的臟腑病機。
西元元年到十七世紀,許多中醫對夢的看法也主要都從《黃帝內經》的內容延伸出來。然而,《黃帝內經》對夢的論述以病理夢為主,所以在《黃帝內經》之後的多數醫家都認為夢是一種病理狀態,只是根據不同時空背景的因素,對夢的病理機轉之論述會有所不同,包括虛、火、痰、瘀等。

總而言之,隨著時間的演進,無論東西方,都對夢有了更細膩的頗析,只是西方學者逐漸往神經生理的方向發展,而東方學者則往氣血痰瘀濕等病理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夢到底好不好?
不知是否是因為中醫近幾百年對夢的看法多從病理層面切入為主,臨床上我們很常聽到病人會說:「醫師,我每天都作夢,所以我覺得自己睡眠不好」。
然而,這是不對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常記得自己睡醒前所作的夢,很多人會愈擔心那個夢是不是代表自己睡眠很淺、睡的品質不好,做夢這件事變成了他們的擔心。其實,所有的睡眠一定會作夢,但當我們對這件事情愈掛心、愈在意,白天的擔心、害怕將會反映在夢的內容跟時間,以至於睡眠品質到後來真的變差,讓人感到「噩夢紛紜、整晚好像都在作夢」的感覺。
請各位記得,夢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管怎麼樣,夢的內容再怎麼不好,都不會影響您前面已經睡夠睡飽的事實,當您相信這個事實,夢的內容就會順應減少,當白天的害怕減少,對夢的不適感就會跟著減輕。


當然,什麼時候的夢是需要治療的呢?
當您覺得自己好像整晚都在作夢、隔天起床根本沒有睡飽、清爽的感覺,或是噩夢紛紜造成您身心上的恐懼,那確實就需要治療了。




 

分享: